專欄

不為誰而做,只為圓自己一個夢

By |March 15th, 2020|專欄|

試想,在紛擾嘈雜的都市中,你可以騎著外型摩登的小徑車在高樓大廈之間馳騁,此時此刻,你擁有整座城市的悠閒。隨意停下雙腳,因為皮帶傳動設計,你可以毫無顧忌的下車,無須擔心被車油弄髒早上的好心情。驅動這兩個輪子的不只是騎乘者的雙腳,更是一個「不為了誰」的夢…… 隨著環保概念受到重視與Youbike等共享單車的出現,台灣的自行車潮流近幾年漸漸興盛。雖然自行車潮流是近幾年興盛的,但是台灣的自行車產業卻從很早就走在世界尖端,除了眾所皆知的自行車龍頭GIANT,台灣的自行車零件製造技術更是讓很多高階自行車成為可能的關鍵。 巨大機械 (Giant)產業佈局 曾經設計過醫療輔具,還設計過手機! 資深工業設計師黃培樺過往的求學經驗和工作經驗都脫離不了工業設計,但是設計領域大不同。曾經為鴻海設計手機,曾在美國設計烤肉爐,也曾在知名自行車廠牌SRAM設計自行車,但自己開設工作室前的最後一份工作是設計電動輪椅。 被問及為甚麼在擁有這麼多領域的設計經驗後,最後選擇設計自行車,黃培樺說他在SRAM的六年認識了台灣的自行車產業,發現台灣的自行車產業擁有傲視全球的品質與技術。台灣雖然擁有傲人的自行車供應鏈,但因為國內自行車風氣沒有那麼盛行,所以大部分自行車都外銷歐美。在SRAM的六年,他接觸了很多台灣自行車產業的資源,所以他想運用台灣精緻的技術資源,做出最完美的作品,這個作品不是為了誰,是為了圓自己一個夢。 圖片來源:創咖啡 [...]

Comments Off on 不為誰而做,只為圓自己一個夢

近未來的自行車設計:從生活中的細節,洞察新需求

By |March 15th, 2020|專欄|

需求改變:人的需求隨著時代,有所變有所不變 從產品發展沿革來看,自行車是少數構型變化不大的物件。隨著科技進步,人們生活環境與兩百年前自行車發明時已大相逕異。 有趣的是,人類社會對於自行車的需求未降低,而是型態轉變-自單純的交通工具, 轉化為特定時空的社會工具與符號。例如:微型咖啡車、資源回收三輪車、戶外運動用具、行家收藏逸品……等。 圖:1817年由Karl Freiherr von Drais 設計的第一台自行車原型,是必須用腳踩地推動的。(圖片來源: 維基百科) 從國際製造者,到文化創造者與影響者 在不同時空背景下,人們對物件記憶產生的連結與心理投射,是由新科技巔覆性的替代,或是成為世代相傳的文化行為? 「單車失竊記」這本小說以五六零年代的國產自行車為串聯故事的主要物件,生動地描繪出當時台灣家庭平均三戶人家擁有一台車,一台車能養活一家人的價值與意義非凡。 吳明益【單車失竊記】書封影像 [...]

Comments Off on 近未來的自行車設計:從生活中的細節,洞察新需求

不只專注功能,更要創新發展的自行車文化

By |March 11th, 2020|專欄|

在環保節能的載具熱潮中,除了電動車外,長期以來最受關注的都會交通工具就是自行車。台灣在全球自行車產業供應鏈中的重要性眾所皆知。無論是青春時期的第一次騎乘記憶、近年流行的鐵馬環島或挑戰武嶺,乃至於國際頂尖等級的環法賽,台灣業界的參與一直未曾缺席。 然而,除了更精進的製程與規格設計進化之外,自行車在功能定義上並無太大的轉變;另一方面,在對於使用者價值與意義上,隨著場域以及生活型態的多面向發展,漸漸地創造或衍生了更多元的需求與發展。 長期在工業設計領域與產業鍊中服務的黃培樺(PEI-HUA),接受了紅點設計獎這次的訪談。他忠實地以自身的經驗與觀察,提醒我們除了專注在產品結構等功能性設計的追求外,使用者的心理訴求與生活環境的潛在需求,需要更積極且細緻地剖析,方能突破思考框架,產生創意與創新。 紅點:在共享單車的快速成長期過後,下一步發展的可能性將會如何? Pei-Hua:近幾年共享單車的興起風潮是一股強心針,著實地打在單車文化演進的細小血管中。 有些人疑慮,共享單車的興盛會使得腳踏車的零售銷量減低,進而威脅到現有自行車產業。或許對於低階車款會有影響,然而從整體大環境觀察,共享服務帶動了更友善的單車移動環境,這同時也推助了自行車文化的發展。 對於還不想購買或擁有自行車的族群,共享單車的服務讓他們漸漸地喜歡上藉由自身力量驅動的雙輪移動方式。與專注在自行車運動與競技的情境不同,都會中的動線更富彈性地搭配著各式大眾交通工具,讓人們在通勤或休閒時間時,組合自己的移動新方式。 [...]

Comments Off on 不只專注功能,更要創新發展的自行車文化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