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自行車業轉型的關鍵考驗:快又好,還要跑在世界最前端
從台灣單車共享的初創者UBike開始,到自行車收藏風潮、騎單車旅行環島等,自行車已經不單單只是代步用的配備,而是一種生活型態的呈現。 在全球新經濟中,城市中的移動是快或慢,悠活亦或強調速度,手工製造還是追求輕量,各種議題也在Kickstarter、自行車愛好者相關社群中,開始出現更加多元與分眾的討論。 全球供應鏈裡,高階自行車主要的生產聚集處,座落於台灣中部地區。而相較於一般人熟悉的消費性電子產業,自行車在代工與設計流程中,更重視彈性的合作模式與長期關係。 全球有大大小小的自行車品牌商,有些品牌商早已不從事製造,而是發展設計概念,直接與組車廠溝通,緊密合作。有些品牌商則委由貿易商代為評選供應商,以及執行日常溝通協調的工作。 前者的優點在於減少中間成本,但必須在內部聘用具溝通協作的工作者;而後者品牌商則專注在設計與開發,以及市場溝通策略的投入,將供應鏈的協調等後勤服務,交由專業並具有整合協調功能的第三方貿易商。 創新, 不只是視覺及功能設計上, 更是一種合作模式 貿易商的角色是長期累積下來的高度整合力,在資訊整合及流程優化中產生相當效益,串接各個專業分工精緻化的製造群,這個領域在台灣較少被學界及專業人士所重視(往往被歸類為中間者),然而在當今複雜多變的競爭環境下,跨職能別的整合力,成為重要的策略性能力之一,中間者的角色不是傳統以為的買空賣空,而是「整合力」與「跨職能」解決問題的創新力。 他們能有效及精準地將衛星供應鏈進行高效能的組合,透過高度彈性的國際溝通協作經驗, 偵測及感知全方位的訊息與變動,進而洞悉與反饋不同騎乘文化使用者的隱藏性需求,以因應快速多變的環境,並達成品牌商的任務。 許多貿易商本著長期累積的產業鏈經驗,進一步投身製造業。台灣製造業者能產出很精良的A(後輪及鏈條)、B(車幹及齒輪)、C(把手及前輪)…等零組件,然而卻較缺乏整合出「A+B+C=最佳產品」的品牌力,對於騎車文化與想像也缺乏論述力。 為何在全球受到使用者長期支持的品牌商中,台灣原創能留在使用者心中佔有率(mi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