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改變:人的需求隨著時代,有所變有所不變
從產品發展沿革來看,自行車是少數構型變化不大的物件。隨著科技進步,人們生活環境與兩百年前自行車發明時已大相逕異。
有趣的是,人類社會對於自行車的需求未降低,而是型態轉變-自單純的交通工具, 轉化為特定時空的社會工具與符號。例如:微型咖啡車、資源回收三輪車、戶外運動用具、行家收藏逸品……等。

圖:1817年由Karl Freiherr von Drais 設計的第一台自行車原型,是必須用腳踩地推動的。(圖片來源: 維基百科)
從國際製造者,到文化創造者與影響者
在不同時空背景下,人們對物件記憶產生的連結與心理投射,是由新科技巔覆性的替代,或是成為世代相傳的文化行為?
「單車失竊記」這本小說以五六零年代的國產自行車為串聯故事的主要物件,生動地描繪出當時台灣家庭平均三戶人家擁有一台車,一台車能養活一家人的價值與意義非凡。

吳明益【單車失竊記】書封影像
當70年代石油工業蓬勃發展,台灣成為塑膠大國,經濟快速成長,並開始以汽車與機車為代步工具,腳踏車逐漸從城市消失,足跡只存於鄉間。
如同「單車失竊記」故事,孕育的自行車文化也累積成時代記憶。然而經濟起飛後,被汽機車取代的不僅是自行車本身,適合單車行駛的生活環境,以及騎乘文化,也不復存在。
直到捷安特、美利達等台灣單車品牌遍銷全球,台灣成為單車產業中的國際製造者後,看見歐美自行車生活樣貌,遂開始發展共享單車系統。2012 年開始營運的YouBike將自行車導入城市,引領都市騎乘風潮 —— 騎單車不只是移動,也是一種運動與生活態度。

《天下雜誌》曾評論:「YouBike背後集結了台灣半世紀自行車工業的智慧與精湛技術,更是台灣自行車產業,找到成長新動能的試驗場。」 ( 圖片來源: 維基百科 )
單車環島風潮,也讓人們體驗壯遊,發現生命轉折中的價值與意義;親子一同騎乘自行車,認識台灣土地與美麗風景,以實際體驗傳承生命經驗。
當單車騎乘盛行,經由文化累積、生活型態轉變出現的新市場需求,將愈發蓬勃。

陳懷恩【練習曲】電影海報
創新,來自生活中洞察新需求
面對新單車文化,一個傑出的設計師,能夠見微知著。自生活細節中,洞察多元使用者的需求,並具備想像力與良好的設計執行能力,提出超越消費者期待的方案,從利基市場(Niche Market)創造市場機會。 ( 延伸閱讀: 高登布魯斯:一昧跟風趨勢,將無法超越現在 )
Made in Taiwan or Design in Taiwan?
在哪裡製造、如何製造,已不再是終端消費者下購買決策的關鍵因素。人們更重視感官上的全體驗,更關注品牌哲學觀與企業永續經營使命。此時,設計師團隊對產品主結構、配件和諧性、品牌傳達的精確與美感等,更顯重要。
此外,電子科技無遠弗界,從北美到非洲, 輪界也開始採用電子化控制。身處於自行車產業人材聚集、數位科技重鎮的台灣,就地取材、異質創新的機會存在嗎?我們是否有跳脫框架的可能性?
若能從數個創新面向來思考,藍圖也許就出現在諸位創業者與設計師的腦海中了。
原文引用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