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路權似乎有排名:愈大愈贏?

砂石車地位最高,依序接著是卡車、小客車、重型機車、輕型機車…

在道路上,自行車的地位模糊,騎在店面騎樓或人行道,彷彿剝奪了行人安心走路的權利,騎上馬路,又彷彿置身於賽車道邊緣。

幸好自行車道逐漸普及,CVM穿梭其中,擁有小輪徑、鋼管吸震,以及內變速系統的三種優勢,日常騎行,如魚得水。

人行道:小尺寸的低壓迫與高靈敏

騎上人行道時,隨時注意行人動向,是單車騎士的責任。不論是慢行散步的爺爺奶奶、活蹦亂跳的小朋友,都擁有安心行走的權利。

因此,車身較低、前後輪距也較小的CVM,能夠輕巧俐落穿梭人行道,小尺寸車身與行人和諧並行,遇上前方緊急煞車,也因起步靈敏、前後輪距小,能夠即時反應。

磚塊式自行車道:鉻鉬鋼管吸震

我們討厭在奮力騎車的時候,感覺到多餘的震動。人行道邊緣的雙白線自行車道,沿用磚塊道路,難免有接縫處的落差。

採用20吋輪胎搭配吸震的鉻鉬鋼管,相比於折疊車略有震動,CVM能夠平順的通行路面街崁,降低騎士的衝擊感。

柏油路自行車道:以內變速順騎

跨界的CVM,在柏油路上最能觸發騎行的愉悅。

單車的內變速系統,讓我們保持穩定的踩踏傳動效率,順暢騎行;同時,在河濱等有較大上下坡的路面,也能切入輕齒,輕鬆爬坡。

柏油路自行車道,劃設於一般平面道路的邊緣,但還是要注意與汽機車爭路的安全性—自行車道偶爾會變成臨時停車格—,別忘了將六成注意力放在身體後方的來車,四成放在眼前。同時記得戴上安全帽,才能保持暢快、同時安全騎車的舒適享受!

自行車道的各種異想

全球人口往城市集中居住,都市計畫也逐漸納入自行車道規劃,滿足眾多騎士的騎乘需求。

在眾多搶眼設計中,這組位於比利時的「Cycling through the Trees」,以高低自行車道,與自然的和諧融合,特別令人喜愛。

以高低自行車道達成車道的區分,高車道為高速車道,低車道為緩速與步行路線,在不同垂直高度下,能夠觀賞自然林相的不同面貌。

確保安全的同時,騎士也能在騎乘中,享受純粹的綠意盎然,是一個既美麗又頗有新意的自行車道設計,帶給我們新的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