並行歷史脈絡的古老設計

鑽石車架無庸置疑的是自行車結構演化史上的經典設計。而CVM選擇了另一個更跨界的經典結構:交叉車架。

1886年由英國Hillman, Herbert & Cooper所製造,自行車歷史上第一代「安全腳踏車*」中的Premier,就是交叉車架的濫觴。

* 安全腳踏車(Safety Bicycle)為前後輪尺寸接近、踩踏後輪驅動的種類。相較於前輪大後輪小、前輪驅動的Penny-fathing更加安全,故稱之

Hillman, Herbert & Cooper ‘Premier’ Safety, 1886

後世經典的演化起源

交叉車架其中一個曠世傑作、1893年的Pedersen Bicycle,不但設計上獨一無二,更擁有媲美鑽石車架的重量等級*與創新功能(如懸吊式座墊等)。它在車架上的交叉結構運用方式,更是往後Moulton、Tyrell、DAHON等小輪徑車的概念來源。

* Mikael Pedersen於1898年製作的競賽用專車,重量不到4.5kg

Pedersen Bicycle Patented, 1897

一百二十年前的潮流

在1900年代,鑽石車架儼然已成車界主流標準時,交叉車架以另類流行的方式在歐洲市場上(主要為英國、荷蘭與其殖民地*)共存著。

在當年管材及冶金技術的侷限下,交叉車架能提供比鑽石車架更堅固耐操的表現,尤其在有載貨需求的車種上受到歡迎。甚至到了1950、60年代的荷蘭街頭上依然能看見。

在車身空間方面,交叉車架不但有著更立體的美感,也擁有更佳的橫向扭矩抗衡性能。相較於鑽石車架的梯形加後三角,交叉車架能夠以更小且封閉的三角形群,建構出具立體感且更堅固的構型組合。(建築工程上常見的衍架為相同原理運用)

* 引用自荷蘭朋友Herbert Kuner的研究圖文

From De Kampioen, 1901

提升式後下叉

從1980年開始到90年代期間,北美的登山車熱潮再次運用上了沉寂許久的交叉設計概念:提升式後下叉Elevated Chainstay、簡稱E-Stay)。與先前不同的是,E-Stay在登山車上的主要用處是避免卡鍊、以及短RC帶來的靈敏操控性。

E-Stay另一個在登山車上較少運用的優勢:不須分割車架、直上皮帶驅動的相容能力。這項結構特徵正是CVM得以導入皮帶驅動的關鍵所在。

NISHIKI Alien ACX, 1990

21世紀的交叉車架

從90年代到今日,鋁合金與複合材料在自行車產業中已經廣泛運用。CVM則選擇運用更古老的鉻鉬鋼(Chromoly)鉻鉬鋼加上E-Stay的基本構型,在空間感及粗細管間的交錯中展現了獨特風格;交叉設計不但造就了CVM獨特的極簡線條,更帶來極佳的車架剛性表現。

性能與美感上的跨界平衡 *,是CVM的終極目標。

* 已通過ISO-4210車架測試,以及歐盟、日本與台灣的專利許可

Cross Velo MINI, 2019

在地研發、製造

熱愛自行車的我,欣賞鐵馬文化中的彈性、自由與動手解決態度。雖然身為全球自行車生產重鎮,然而台灣喜愛的自行車文化終究是輸入的居多。從文化及設計的角度,該怎麼創造、留下屬於這塊土地孕育出的東西呢?

這般大問哉,自然我心中也沒有確定答案᠁ :)

有天頓時想起,真正改變自己設計志向的、不就是大四那年苦K的設計史嗎? 於是從自己最青睞、限制最少的小輪徑車歷史開始探索,慢慢鑽研出自己心中的設計方向。

大問哉的答案永遠不會只有一個;我希望再繼續問下去,激盪出更多的答案與大家分享。